心理疾病,靠咨询?要吃药?副作用?...
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
湖北省首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
摄影/王清美
心理疾病,要不要吃药?
文:康丽婷(心理咨询师)
//
咨询师说
在工作中, 我遇到不少同学有这样的观念或疑惑:
心理疾病,坚持咨询就可以了吧?
我还想试试自己努力...
而且药物有副作用,到时候依赖了怎么办?
不想看医生,也不想吃药。
其实,是否需要用药,怎么用药,要听听心理医生怎么看。
不要自己给自己当医生。
而这种针对就医及治疗的纠结心情,则可与心理咨询师诉说。
01
心理疾病,只咨询可以吗?
为啥要吃药?
心理疾病,又称精神疾病、精神障碍。
大学生常见的精神障碍,包括心境障碍、精神分裂症、焦虑症、强迫症、摄食障碍等。
其中,心境障碍含抑郁症、双相情感障碍(躁郁症)、恶劣心境、环性心境障碍等。
1
用药源于症状。
医学模式中,医生会根据症状来下诊断,并根据诊断来用药。
药,则是围绕症状及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来起作用的。
2
快乐是有信使的。
对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化学物质,是神经递质,如五羟色胺、去甲肾上腺素、多巴胺等。
它们可以调解情绪及行为。
如过高活动水平的多巴胺与精神分裂症有关,而五羟色胺过低则易导致强迫症及抑郁症等。
因此,精神疾病的用药主要是将神经递质维持在合适的水平,从而保障稳定的心境、相对健康的精神状态等。
3
不能靠咨询吗?
心理疾病,可以看情况接受心理治疗或咨询,大部分仍以医学治疗为主。
前者更关注个体的实际经历及内在心理过程。不同取向的咨询师对当事人的理解及工作方向会有不同,但通常会尽量建立一个稳定、抱持的关系。
而后者关注医学症状,就医的过程是围绕症状、病程及用药等展开,较少关心病人的感受等。
心理疾病,倡导全程整合治疗,即医学及心理学模式相结合。
02
怎么看待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?
1
“是药三分毒”?
如果药有三分毒?
那么疾病的毒是几分呢?
当疾病带来的影响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、健康状态甚至是生命安危,首要应考虑的是疗效而非副作用。
因副作用而对精神用药避而远之,则是因噎废食。
2
药物是可调整的。
一般来说,药物出现副作用的概率较低。
若确实出现身体不适,且经过一段时间后仍未降低且自身不能忍受,可以和你的医生商量下,是否有可能通过换药、减药或是其他方式降低“副作用”带来的影响。
比如,我的家人因血压药伤胃,医生的建议便是在稳定血压的同时,进行护胃治疗。
需要提醒的是,虽然药物可调整,但并非自行减药、停药或换药,而是在医生指导下。
3
也有人担心药物依赖。
据资料,可产生依赖性的精神疾病药物较少,即便有此特性,也可通过逐步减量停药,来避免戒断反应。
4
不吃药=没生病?
有时候,对副作用的担心也可能与精神疾病的病耻感有关。
一旦吃药,就是认了自己有“病”。不吃药,似乎就等同于我没有(不接受)这个疾病。
这也是可理解的。
这一部分,便适合与咨询师讨论。
4
吃药=意志不坚强?
也有一些同学提到,很想靠自己“走出来”,而不是靠药物。
他们认为自己只要意志力强,够努力,肯定可以,因此拒绝医生的帮助和服用药物。
实际上,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,采取一定的措施如锻炼、调整作息等,从而实现状态的改变,这样的体验的确不错。
我们能感受到对自身的掌控感和自我价值感。
而药物,在某种程度上恰好削弱了这些感觉。
最后,心理疾病的应对办法多种多样,用药并非唯一或绝对的途径。
具体的应对,仍要视疾病的轻重程度和发展阶段而定。
·康丽婷·
学校心理中心专职咨询师
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
·
相关阅读
2022秋咨询预约ABC,请按需预约。
怎样快速、准确预约咨询?| 南湖校区
你的改变,将如何发生?| 晓南推送集
校内外,哪里可以看心理医生?
本期“助力晓南”团队成员亮相:
封面:@王清美
排版:@潘丽娟会雕刻